孫東出席ISTIF2025年香港會議接受媒體專訪強調重塑環球科技發展與亞洲創新格局的香港地位

6月6日至7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2025年香港會議首次在香港會展中心盛大舉行,會議聚焦“科技引領未來  創新驅動轉型”,匯聚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名專家學者及政商領袖。大會期間,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接受媒體專訪,暢言香港在重塑全球科創格局中的關鍵角色與周密布局。

孫東表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格局加速重構,呈現多極化態勢,亞洲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創新增長角色。香港作為國家最開放的城市和多年來重要的窗口,在國家“走出去”的戰略中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內聯外通”的獨特樞紐地位。他表示,“我們擁有健全的普通法體系、國際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以及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未來將在繼續鞏固金融、航運、貿易、物流等傳統中心地位的基礎上,全力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孫東介紹,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機器人、生命健康科技、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等關鍵領域,香港正密集落子。InnoHK是香港重點打造的創科研發平臺,主要目的是強化全球的創科合作, 目前已設立30個研發中心,聚焦生命健康與人工智能兩大領域,合作伙伴覆蓋全球30余所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平臺匯聚超過2500名海內外科研人員,孵化超過100家創科企業。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主導的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研發多癌種早期檢測技術,已孵化出兩家獨角獸企業;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領導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在 阿爾茲海默癥血液測試也取得突破性進展;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已推出本地主權大語言基礎模型并在政府內部試用。相關進展標志著香港創科成果正在加速向應用端轉化。未來,InnoHK將進一步擴展至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與可持續發展領域,支持香港經濟高質量轉型。 

孫東強調,面對地緣政治對科技產業鏈的沖擊,香港需善用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優勢把握機遇, 推動新型工業化。他表示,在產業協作方面,香港提出發展“中試產業”戰略,充分利用本地雄厚的基礎科研優勢,推進科技成果向中下游轉化。如將成熟的中試產品技術通過內地批量制造,形成“香港研發+大灣區制造”的產業模式。“我們同時積極布局北部都會區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創科資源匯聚平臺。”具體政策層面,特區政府2022年年底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為創科發展制定清晰路徑,當前正著力推動上中下游全鏈條協同發展——從上游科研、中游轉化到下游產業化,通過土地、資金、政策“組合拳”構建完整生態。

孫東亦對香港青年投身科技創新寄予厚望。他表示,科技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旋律,年輕人應當抓住科技帶來的巨大機遇。打破傳統思維,勇敢投身科技新賽道,如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等前沿領域;提升硬實力,深耕前沿技術,強化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新型復合人才;拓展全球視野,香港是國家的國際窗口,應主動了解全球科技動態,獲取資源提升創新水平。孫東呼吁:“中國在發展在強大, 香港是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國際的窗口,在國際化方面有重要的優勢,香港正在大力建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也希望未來的青年能夠為香港和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他們的智慧和力量”

據了解,目前香港創科生態正加速躍升:“智方便”平臺服務超340萬市民,接達超過1100項政府和公私營機構服務及政府電子表格;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首期即將運營,三大研發院(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微電子)相繼設立;過去幾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3個百億計劃,分別是2022年「產學研1+」計劃、2023年「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及2024年「創科產業引導基金」,致力于推動中下游成果轉化,加快下游產展,構建創科產業體系。

內聯外通,未來可期。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度落戶香港,不僅是對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定位的重要認可,更為其匯聚全球智慧、深化區域與國際合作提供了絕佳平臺。隨著頂層設計的落實、重大項目的推進與大灣區融合的深化,香港正以堅定的步伐,朝著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邁進,為國家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貢獻強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