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2025年香港會議舉行了一場題為“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有‘耐心’的資本”的分論壇。澳門特區政府前經濟金融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主持,香港金融科技協會主席王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前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中國創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傅誠剛、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負責人Benedicte Nolens、法國橋智庫主席Joel Ruet、泰國RS資產管理公司顧問Pauline Kanchanalak等嘉賓參與討論。
嘉賓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項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投入未必有產出,但不投入肯定沒產出。金融機構、產品、體系應以創新精神、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支持前景、回報、風險均有較大不確定性的科技創新。要解決好傳統金融和銀行對科技型企業“看不懂、摸不著”的問題。要拓展創投資本的中長期資金來源、引導其加大“投早、投小”力度、提高風控能力、豐富退出渠道。香港可以運用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更好、更有耐心的資本和金融支持。
資本沒“耐心”,是科技創新融資面臨的現實問題。Sopnendu Mohanty說,在亞洲,長期、有耐心的資本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銀行的投資理念相對保守。銀行投資初創企業,對資本金要求太高。其次,亞洲金融市場傾向于投資周期短、見效快的私募股權,而非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的風險資本。第三,初創企業更看重投資者提供的增值服務,而這恰恰是銀行欠缺的。初創企業因此更傾向于私募股權、風險資本而非傳統銀行。
王玥指出,人們希望資本有耐心,而資本恰恰是最沒有耐心的。以金融科技為例,資本追逐的是人工智能、穩定幣、Web3.0之類商業價值立馬可見的領域。至于普惠金融、金融教育等真正需要耐心資本的領域,資本反而沒有興趣。耐心與資本,本質上就是矛盾的。
傅誠剛說,一般認為,主權財富基金、央行外匯儲備和養老基金傾向于長期投資,是“耐心”資本。事實并非如此。全球主權財富基金中的“耐心”投資只有20%,投向創新的資金相對于五年前縮水一半。
傳統銀行需要自我改造。Benedicte Nolens表示,銀行必須改變過于保守的經營理念,要認識到“不冒險則無盈利(No Adventures, No Gains)”。對傳統銀行業的改造有三種方式。一是提高銀行對初創企業的投資比例。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設立“金融實驗室”,進行高風險業務試點,并為此降低對試點業務的監管標準和要求。三是銀行自我改革,嘗試進入新領域、開展新業務,如加密貨幣托管等。Benedicte Nolens認為,與硅谷不同,香港的優勢在于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雄厚的銀行業實力,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和銀行業自我改造,完全有條件為初創企業提供充足的“耐心”資本。
轉載:博鰲亞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