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命科學的重塑與顛覆”

6月6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香港會議舉行了題為 “生命科學的重塑與顛覆”的分論壇。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主任、北京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馬潔,國際科學理事會院士Wibool Piyawattanametha,深圳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張學記,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細胞》雜志副主編譚家穎,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參與討論,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主持。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融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正在經歷一場顛覆性的變革。有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1年間,全球由AI技術參與的藥物研發項目數量從6個大幅增長至158個。2024年,AI制藥技術已實現新藥研發部分環節提速百倍。業內專家預測,未來5到10年,醫學發展可能超越過去50到100年的總和,人類正邁向“生物自由”的新時代。

在此背景下,這場分論壇備受關注。與會嘉賓指出,AI技術在藥物研發、個性化醫療和患者護理等領域對生命科學產生重大影響。AI技術大幅提升了藥物研發效率,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同時,通過整合分析基因組、臨床及環境數據,有力推動了精準醫療發展。在臨床環境中,AI工具正在推動日常任務自動化,有效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此外,AI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理提高了患者服務體驗。馬潔表示,在腫瘤診療方面,AI早期診斷技術的普及將顯著提升腫瘤治愈率,同時有效減輕整體醫療負擔。

與會專家強調,AI技術的突飛猛進在帶來醫學革命的同時,也引發了深刻的倫理爭議、隱私擔憂和監管挑戰。馬潔認為,雖然AI技術在生命科學和醫療領域的應用不斷突破人類的想象力,但決定權始終在人類手中。人類應決定如何更妥善地使用AI技術,更與時俱進地管理AI技術,而不是任由其無序發展。Wibool Piyawattanametha贊同這一觀點,他表示,現有的監管體系難以匹配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亟需建立確保倫理與安全部署的醫療服務監管體系。此外,確保AI技術應用的透明度并推動公眾參與,是建立信任機制的關鍵要素。

吳珊表示,如何提高醫療服務的公平性體現在兩大關鍵領域:一是提升創新療法和疾病管理方案的可及性,使不同地區的患者都有機會獲得先進治療;二是推動診斷和早期預防體系的創新,包括運用便攜式診斷設備賦能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上級醫院遠程會診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實現診斷標準化等。

馬潔指出,在遠程醫療方面,AI技術正在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跨地域共享。通過這一模式,三甲醫院的專家可以遠程為千里之外的患者實施高難度手術,讓基層群眾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相信遠程醫療的應用場景將不斷拓展,為更多患者帶來切實的醫療便利。

譚家穎表示,一些大型醫療集團正在系統性地運用診斷記錄數據庫,通過虛擬診療模式顯著提升接診能力,這也為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提供了創新方案。

與會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我們的科研與醫療體系,推動系統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它不僅革新了傳統研究范式,更開創了全新的醫療模式。需要強調的是,AI技術始終是服務于人類的工具—它能夠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診療效率,但最終決策權仍掌握在人類手中。相信通過合理運用AI技術,必將為人類創造更優質的醫療福祉,實現健康領域的普惠發展。


轉載:博鰲亞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