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2025年香港會議期間,張軍秘書長主持召開題為“科技創新:發力可持續發展 加速2030議程”的分論壇。芬蘭前總理、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大會榮譽主席阿霍,亞洲開發銀行知識創新部門主任埃米爾,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恒,英國勵訊集團公共事務總裁、愛思唯爾董事長池永碩,蛟龍號首位大洋深潛女科學家唐立梅等嘉賓出席。
張軍表示,博鰲亞洲論壇始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一直以積極、建設性、務實姿態推動國際合作。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應該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其潛力和作用。特別是亞洲國家在能效、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亮眼的創新表現,為國際社會加速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注入信心與希望。
與會嘉賓圍繞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以及貿易戰、關稅戰的猛烈沖擊下,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地助力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應堅持正確方向,維護多邊主義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推動營造更好的國際科技合作環境,助力2030年可持續發展進程。阿霍強調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目標,應加強橫向、跨領域科技合作,凝聚各國合力。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國際貿易規則,提高政策可預測性,避免關稅戰等舉措沖擊可持續發展領域投資。池永碩贊同加強跨界合作,并指出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10年來已廣為接受,凝聚了充足的內生動力,各方應再接再厲推動落實,打破人為的產業、界別、地緣障礙。
嘉賓們表示,必須將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置于國家政策更突出的位置,摒棄短視行為,加強政策指導與支持,確保形成正向激勵作用。阿霍結合芬蘭經驗,強調應加強政策預期,為企業科技創新與轉型預留充分時間。唐立梅表示,中國在綠氫、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具有技術創新優勢,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嘉賓們表示,必須以開放、務實、合作的精神,建立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伙伴網絡,共享技術、知識和最佳實踐。阿霍、埃米爾等均強調,應加強政府、私營部門、學術機構的創新合作,共同加大投入,明確獎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更積極地參與可持續實踐。
嘉賓們認為,應注重發揮新科技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推動作用,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支持,幫助提升其在人工智能、互聯網、清潔能源等領域發展,縮小發展鴻溝。宋永華、埃米爾、趙汝恒等分別介紹了在教育、發展融資、科技研發與應用等領域良好實踐,強調應充分發揮學校、金融機構的橋梁作用,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初創企業的支持,注重采取務實行動,確保實際效果,加強發展中國家數字能力建設。
這場對話啟示我們,科技創新是破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滯后困境的重要一環,但這也需要突破地緣與技術鴻溝?!恫梺喼拚搲瘎撔聢蟾?024》強調,唯有以“技術普惠”、“全球協同”替代壟斷與單邊主義,才能讓數字、智能、綠色技術成為加速 2030 議程的“杠桿解”。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共同構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
轉載:博鰲亞洲論壇